近日,陜西省農業(yè)農村廳組織遴選出2025年43項農業(yè)主推技術,其中與園藝有關的主推技術共16項,前面我們分享了與果業(yè)有關的7項園藝技術。今天,我們一起關注“香菇高質高效關鍵集成技術”。
香菇高質高效關鍵集成技術
一、技術概述
(一)技術基本情況
陜西是西北地區(qū)食用菌第一大省,香菇是陜西第一大菌類,占食用菌總量一半以上,是促進農民增收的區(qū)域性支柱產業(yè)。2019-2021年,陜西省園藝技術工作站聯合陜西省微生物研究所等5個單位,篩選出6個主栽品種,選育2個新菌株,確定5個高產基質配方,優(yōu)化2種高效栽培棚型,集成6項關鍵技術,創(chuàng)新5種典型推廣模式,形成了陜西省香菇高質高效關鍵集成技術,并在全省范圍內示范推廣。該技術能解決陜西香菇品種老化單一、棚型不合理、基質配方不科學、產品附加值低等問題。
(二)技術示范推廣情況
以漢中、安康、商洛等全省12個地市為主進行多點示范,三年累計有效推廣142078.28萬袋。
(三)提質增效情況
1.經濟效益。該技術促進了全省香菇品種的更新換代,降低了生產、運營成本,提高了菌棒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,實現了增產增效,極大地帶動了全省特別是陜南三市貧困地區(qū)的經濟發(fā)展,經濟效益巨大。3年累計新增產量20.52萬噸,新增純收益38.52億元。
2.社會效益。該技術可為貧困群眾提供產前、產中、產后全方位綜合服務,形成技術保企業(yè)、企業(yè)帶基地、基地帶貧困戶/農戶的推廣模式,激活了農村內生動力,為留守婦女、老人創(chuàng)造了就業(yè)機會,提高家庭收入、生活水平和幸福感,營造了社會和諧氛圍,社會效益突出。三年累計帶動貧困戶12萬余戶、38萬余人,人均年收入3000元以上。
3.生態(tài)效益。該技術充分利用果木屑代替闊葉樹木屑,以當地特有農林廢棄物為原料研發(fā)新型栽培基質,大力推廣工廠化制袋技術,積極探索香菇菌糠的“基料化”和“肥料化”研究開發(fā),促進農林廢棄物資源的高效循環(huán)利用,實現綠色循環(huán)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。
(四)技術獲獎情況
獲2019-2021年度全國農牧漁業(yè)豐收獎農業(yè)技術推廣成果獎一等獎。
二、技術要點
(一)選擇適栽品種
根據全省不同氣候條件、不同栽培模式、不同市場需求,選擇綜合性狀優(yōu)良、適宜陜西栽培的9608、“安香1號”(原編號L09-2)、LB-21、L808、慶科212、215等6個食用菌主栽品種。其中,自主選育的菌株LB-21,具有顯著的抗霉菌性和抗病效果;自主選育的菌株安香1號,具有產量高、品質優(yōu)、大中菇比率高、菌肉致密、耐儲運等特點,可在全省選擇應用。
(二)選擇適宜高產基質配方
根據全省不同區(qū)域原料資源種類,在5種高產基質配方中選擇適宜配方。配方一:蘋果枝、冬棗枝、木屑基質配方,蘋果枝木屑27%、冬棗枝木屑13%、櫟木屑43%、麩皮15%、石膏1%、碳酸鈣1%,適宜蘋果、冬棗產業(yè)區(qū)域。配方二:桑枝、木屑基質配方,純桑枝40%、木屑40%、麩皮18%、石膏1%、碳酸鈣1%(30%桑樹+70%櫟木),適宜蠶桑產業(yè)區(qū)域。配方三:葡萄枝、木屑基質配方,葡萄枝屑20%、雜木屑60%、麥麩18%、石膏1%、碳酸鈣1%,適宜葡萄產業(yè)區(qū)域。配方四:玉米秸稈、木屑基質配方,雜木屑 62%、秸稈18%、麥麩18%、石膏1%、碳酸鈣 1%,適宜全省范圍。配方五:木屑、棉籽殼基質配方,雜木屑51%、棉籽殼30%、麩皮14%、玉米粉3%、石膏1%、石灰1%,適宜棉花產業(yè)區(qū)域。
(三)選擇安全高效棚型結構
針對我省部分區(qū)域香菇生產設施大棚結構不合理、穩(wěn)定性不強、保溫保濕性能差、越夏容易燒袋的突出問題,可根據海拔高度、氣候條件、種植規(guī)模和方式等,選擇適宜棚型結構。
1.平頂鋼架塑料大棚
設施規(guī)格:①外棚:φ100 mm鋼管立柱,地面高度5.0 m,間隔3 m栽1根立柱,距離內棚50 cm,頂層四周連接φ50 mm鋼管,縱向間隔3 m連接φ25 mm鋼管,橫向間隔3 m連接φ5 mm鋼絲,上搭6針加密遮陽網并固定。②內棚:棚長25 m,寬8 m,中心高度3.8 m,兩側垂直邊高2.3 m,內棚棚頂蓋農膜或利得膜。③出菇架:單架高度1.80 m,寬0.45 m,每層高度0.26 m,連頂層共7層,最下層離地面0.20 m。使用φ25 mm的包塑管。內棚擺放2個單架一組的共用架4組,5個走道,中心位置橫向和縱向大走道寬1.20 m,其他4個走道寬0.80 m。棚縱向兩側各預留空間1.50 m。
適宜區(qū)域:海拔600 m以下區(qū)域中小規(guī)模香菇層架式栽培。
設施特點:由遮陽外棚、拱形內棚和出菇架組成,采用全鍍鋅鋼架,結構穩(wěn)定,使用壽命延長;從棚體、棚肩高度和外棚垂直間距等方面優(yōu)化了棚型結構,設施利用率提升35%以上,降低了菌袋養(yǎng)菌、轉色、上架期間因高溫造成的燒菌風險,提高了香菇生產的安全性。
2.雙拱鋼架塑料大棚
設施規(guī)格:①出菇設施構造:出菇棚搭建總長度28 m、寬度10 m、南北走向,外棚脊高5.0 m,肩高4.0 m,外棚雙拱間距1.0 m,雙層遮陽,兩側用卷膜器控制升降,冬季收起頂部遮陽網避免積雪。內棚中心高度2.8 m,肩高1.8 m,寬度9.0 m,棚頂搭蓋綠白利得膜或10絲厚藍綠色無滴膜,薄膜可卷起到棚體頂部中央。②出菇棚內構造及規(guī)格:單架高度1.80 m,寬0.45 m,每層高度0.26 m,連頂層共7層,最下層離地面0.20 m。使用φ25 mm的包塑管。內棚擺放2個單架一組的共用架4組,5個走道,中心位置橫向和縱向大走道1.50 m,其他4個走道1.0 m。棚縱向兩端各預留空間1.50 m。
適宜區(qū)域:海拔600 m以上區(qū)域及關中、陜北等地。
設施特點:由雙層拱形外棚、內棚和出菇架組成,采用雙拱鍍鋅鋼架,從出菇設施、棚內構造進行了優(yōu)化,增強了保溫抗風抗壓能力。
(四)高質高效栽培集成技術
集成組裝了三段式控溫發(fā)菌、工廠化菌袋生產、立體層架式栽培、免割袋膜技術、環(huán)境智能調控、病蟲害綠色防控6項香菇栽培核心配套技術。
1.三段式控溫發(fā)菌技術。該技術采用木條原種,選取闊葉樹段并將其裁切成長80-140 mm,寬5-8 mm,高8-12 mm的立方體木條;將立方體木條放入1%的石灰水中浸泡24 h。原種為木屑和一次性筷子制作的木條混合,接種量:20 g+1根一次性筷子制作的木條種;原種培養(yǎng)基各組分的質量百分比為:一次性筷子50%,顆粒度為2-6 mm木屑39%、麥麩10%、白糖0.5%、石膏粉0.5%。選取萌發(fā)性良好的木條原種生產香菇栽培種,然后將香菇栽培種放置24-26℃培養(yǎng)室內培養(yǎng)15 d;逐漸加大通風量并將溫度降至20-22℃至菌絲滿袋;將溫度降低至18-20℃繼續(xù)培養(yǎng)5-10 d。分別縮短原種、栽培種培養(yǎng)時間30 d與7 d,齊化菌種菌齡、顯著減少瘤狀物。
2.工廠化菌袋生產技術。該技術采用分料生產線拌料、裝扎一體機制袋、高效節(jié)能大容量滅菌、流水線接種,2套6方攪拌分料生產線、10臺裝扎一體機、10套菌棒查驗傳送線,5臺90立方滅菌柜、2臺2噸環(huán)保節(jié)能鍋爐,日生產可達5萬袋,袋均成本為2.5-3.5元。提高菌袋生產效率9-15倍,降低成本0.3-0.5元,控制污染率在3‰以下。
3.立體層架式栽培技術。該技術可充分利用栽培空間,每畝地可增加菌袋擺放數量7000-10000袋,較地面斜靠式、單層覆土栽培節(jié)約生產面積130%-500%,產值增加5-6萬元/畝,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單位面積產量,單位面積經濟效益顯著提升。
4.免割袋膜技術。該技術在香菇栽培袋內增加1層免割保水膜袋,操作方法:選用免割保水膜袋小于聚乙烯塑料栽培外袋0.5 cm,裝袋時,先將免割袋套至裝袋機料筒長3/5處,后套外袋至筒底;推料時,壓在料筒的手壓在外袋,不得壓著內袋;為確保雙袋栽培培養(yǎng)料的通氣性,選用木屑要粗細搭配,粗粒(直徑2-3 mm)占60%;香菇菌絲布滿菌袋后先割去香菇筒袋外袋兩端袋頭并撐開拉直,以排解夾層積水,控制菌袋霉爛,但不能割破內袋。菌袋排在菇架上培養(yǎng),看到有菇蕾的菌袋先脫去外筒袋,保留免割保水膜袋??墒∪ジ畲龉降牟僮鞴ば?,減少注水次數,降低勞動強度。
5.環(huán)境智能調控技術。該技術具體操作方法為用菌絲體生長期的最適水分含量(55%-60%)拌料,使菌絲體在最適水分條件下生長;栽培菌袋菌絲發(fā)滿至出菇管理前,用針頭插入栽培袋并與滴灌帶和水源連接;將水注入栽培袋,通過低壓、慢滲給栽培袋補水;補水量為1 kg,分2-3 d每天2次共4-6次補水達到補水量,使栽培袋中的水分含量達到出菇期最佳水分含量(68%)。其他管理按常規(guī)出菇管理方法??煽s短香菇出菇期10-15 d,提高產量50%。
6.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。該技術預防為主、綜合治理,將防蟲網、黃板在棚室建造時統籌計劃,統一安裝,夏季高溫季節(jié)太陽能高溫處理,在香菇生長期選用高效、低毒、低殘留農藥,形成抗病品種、物理、生物、化學等措施配套的技術體系。可有效降低病蟲害發(fā)生率,顯著提高質量安全水平。
(五)香菇產品加工技術
香菇醬產品配方:以菇肉100 g(香菇丁75 g+烏雞肉丁25 g)作為標準,預處理后,制醬原料用量分別為菜籽油60 g、豆豉60 g、花生仁60 g、核桃仁20 g、辣椒6 g、花椒3 g、白砂糖4 g、食用鹽1 g、味精0.5 g、黑芝麻5 g、檸檬酸0.1 g、山梨酸鉀0.1 g。
工藝流程:原料采購—菌柄挑揀—清洗—腌漬—切丁—油炸—配料—炒醬—灌裝—殺菌—貼標噴碼—裝箱—檢驗—入庫。
(六)融合推廣模式
1.“百萬袋循環(huán)生產”模式。依托一條專業(yè)化菌包生產線,采取“工廠化菌包生產+農戶分散出菇管理”的方式組織生產,實行“七統一分”,即合作社或企業(yè)統一原料采購、統一優(yōu)良菌種、統一菌包制作、統一接種、統一技術指導、統一技術標準、統一產品回收,農戶分散出菇管理。
2.“食用菌小鎮(zhèn)”模式。由龍頭企業(yè)園區(qū)為承載,統一規(guī)劃建設標準化大棚,制作成品菌袋,貧困戶租借大棚、購買菌袋,分派專人技術員指導日常技術管理;貧困戶采摘的香菇,由公司統一按市場價格收購、銷售。
3.“網鏈發(fā)展”模式。圍繞香菇產業(yè)調整品種結構、優(yōu)化產業(yè)布局,構建產業(yè)網;以農技推廣部門為技術支撐,提供遠程技術服務,構建服務網;開展科技服務體系創(chuàng)新,聘請知名專家作為科技顧問,創(chuàng)新服務鏈;政府為龍頭企業(yè)、扶貧社搭建平臺,利用連鎖超市供應鏈優(yōu)勢,構建銷售網。
4.“菌果廢棄物循環(huán)利用”模式。將廢棄菌棒加工成有機肥,然后將有機肥供應到蘋果主產區(qū),通過物物交換或購買的方式,將主產區(qū)蘋果樹枝條粉碎加工作為香菇生產基質原料。
5.“4+2聯合”推廣模式。即省市縣鄉(xiāng)四級農技推廣體系與省食用菌產業(yè)技術體系、食用菌科技特派團兩個技術組織聯合開展技術服務與指導。
三、適宜區(qū)域
陜西全省。
四、注意事項
1.注意品種的選擇。根據不同氣候條件、不同栽培模式,選擇適宜品種。
2.注意基質配方的選擇。根據不同區(qū)域原料資源種類選擇適宜基質配方。
3.注意棚型結構的選擇。根據海拔高度、氣候條件、種植規(guī)模和方式等選擇適宜棚型結構。
五、技術依托單位
(1)陜西省園藝技術工作站
(2)陜西省微生物研究所
(3)商洛市農業(yè)科學研究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