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菇房消毒
培養(yǎng)料進菇房前進行第一次消毒,進菇房落伍行第二次消毒。這樣可最大限度地減少菇房、床架和培養(yǎng)料中的雜菌和害蟲。具體方法是:每100立方米的空間,用硫磺500克、敵敵畏100克、甲醛200克,與木屑混雜加熱,密封熏蒸24小時,此后打開門窗進行通風換氣,等到菇房內藥味散盡,能力進入操作。
三、栽培管理
1。壓胚或裝袋(1)拌料。多菌靈溶于少量清水中,并與麥麩加入培養(yǎng)料內,逐步加入適量清水,充分攪拌均勻,培養(yǎng)料中的含水量大約在60%,以手握料指縫間有水,而又不低下為度,pH為6。5―7,再拌入10%的菌種。(2)壓胚或裝袋。在水泥地上先鋪一層用0。2%高錳酸鉀溶液浸泡過的塑料薄膜,將長、寬均為33厘米、高為8厘米的木制框模放在薄膜上,再撒1厘米厚的菌種,將拌種的培養(yǎng)料倒入木框內,稍加壓平,外表再撒1厘米厚的菌種,以不見培養(yǎng)料外露為宜,最后用木板刮平、壓實,松開框模,即成厚度為6厘米―7厘米的菌種胚塊,最后折疊好薄膜即可。如用袋裝,先將拌種的培養(yǎng)料裝入袋內,再在中央用椎形棒插個洞,最后在料袋兩端撒一層1厘米厚的菌種,以不見培養(yǎng)料為宜,扎口密封即可。
2。菌絲培養(yǎng)期間的管理菌絲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5℃。在菌絲生長期間,懇求空氣的相對濕度為60%―65%。在菌絲長滿之前,要避免掀動薄膜,以避免雜菌侵入,并有利于保溫。當菌絲長滿時,將菌胚翻一個面,延續(xù)培養(yǎng)4天―5天,當外表菌絲有40%左右改變成褐色時,就可上架催菇。
3。出菇期間的管理出菇的最適溫度12℃―18℃,日夜溫差大,可增進香菇子實體的形成。菇房內空氣的相對濕度維持在90%左右,采取的具體辦法是:向地面和墻壁上噴水,空氣中噴霧。菌塊的含水量要達到50%―60%,隨著培養(yǎng)時間的增長,菌塊的含水量會逐步下降,但不能直接往子實體上噴水,否則子實體易爛。如果菌塊的含水量降到40%以下,手拿起認為很輕,這時就將菌塊浸入水池中,浸泡15小時―20小時,使它充分吸足水分,此后取出放回架上。通常采菇4批―5批,直至培養(yǎng)料的養(yǎng)分全體耗盡為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