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消費者徐先生質疑,高價白木耳泡發(fā)之后為啥有黃有白。新民晚報·新民網(wǎng)記者陳浩

記者實驗,確實如消費者投訴的,高價白木耳泡發(fā)之后有黃有白。新民晚報·新民網(wǎng)記者陳浩
日前,南京路步行街上的上海第一食品商店遭遇一場“以次充好”質疑。消費者徐先生投訴,他買的高價白木耳泡發(fā)后一部分黃渣渣的,另一部分嫩滑雪白,好像兩種品質,“以前在該店買的白木耳從無這種現(xiàn)象”。記者請農科院專家鑒定,結論是沒有“摻劣”,但屬品質較差。
泡發(fā)之后 黃的黃白的白
6月底,徐先生在第一食品商店南北貨柜臺花108元買了一些散裝的“野外生長白木耳”,每500克280元。7月中旬,發(fā)現(xiàn)泡發(fā)的白木耳不同往日的白。“一部分偏黃,瘦小,另外一部分發(fā)得挺大,挺白!”他懷疑被摻雜了劣等貨。
徐先生說,他在“第一食品”該南北貨柜臺買了多年的白木耳,從每500克150元,到之后的200元、220元,直至最新的280元,從未遇到這種現(xiàn)象。“我們愿意接受高價,但東西必須貨真價實,否則就是以次充好和價格欺詐!”
記者實驗 結果如出一轍
在第一食品商店,徐先生購買的“野外生長白木耳”價格遠高于其他柜臺普通白木耳,咨詢和購買的顧客絡繹不絕。售貨員表示:“東西好,吃口完全不一樣!”記者購買少許,也做了個試驗。白木耳放入水中泡發(fā)僅10多分鐘,果然黃的黃,“疙瘩”狀明顯;白的白,白胖軟嫩。
仔細辨別,能看出這包白木耳在干貨狀態(tài)已有所不同。都是黃的,但一部分顏色深,偏硬,另一部分稍軟,顏色偏淡。
干貨色澤 取決太陽光照
上海第一食品連鎖發(fā)展有限公總經理辦公室主任黃健表示,這應該緣于采摘部位的不同,顏色深的靠近根部,較硬,顏色淡的位于冠部,相對較嫩。“據(jù)我了解,這批貨銷售得快近尾聲,屬倉底貨,8月份將新到一批。”
經銷商上海鑫嶸實業(yè)有限公司一位嚴姓工作人員也趕到店內。他解釋,“野外生長”不等同于“野生”。白木耳的干貨曬制與太陽光照相關,光照好,曬一天就好了,如果太陽不好,可能要曬兩天,這導致干貨色澤不一。他保證,這批貨沒有問題。
這番解釋沒有打消徐先生的顧慮。最后,店方向徐“退一賠一”,并承諾新貨上架時再贈500克。
專家鑒定 沒有摻雜劣貨
對此現(xiàn)象,專家怎么看?記者聯(lián)系到農科院一名專門研究食用菌的研究員龔勝萍。龔女士拿到記者所買樣品即表示:“這是用椴木栽培的野外生長白木耳,市場價絕對不會低于每500克200元。”她鑒定,這些是一個“批次”的白木耳,品質統(tǒng)一。“請消費者放心,沒有熏過硫磺。”
她做了個實驗——泡發(fā)白木耳1小時,洗干凈,又燉煮2小時,結論與預判相符。“這些白木耳不是‘一等品’,品質一般,可能與一年中的尾貨有關。不過還是屬于香味濃、黏度大,味道絕對優(yōu)于普通白木耳。”泡發(fā)后的白木耳有黃有白,與是否靠近根部有關,導致發(fā)泡率有所差異。(新民晚報·新民網(wǎng)記者 陳浩 實習生 劉斯瑜)

第一食品公司里,顧客在挑選白木耳。新民晚報·新民網(wǎng)記者陳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