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國著名真菌學家,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原所長、研究員黃年來先生于2022年9月18日5時25分因病逝世,享年84歲。
黃年來從事大型真菌資源研究、食用菌遺傳與育種、栽培與加工等工作近50年,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代的食用菌產業(yè)與學科帶頭人,曾選育出20多種優(yōu)良食用菌品種,極大地豐富了我國食用菌的栽培品種。他研究開發(fā)的茶樹菇、杏鮑菇、阿魏蘑、真姬菇、長根菇、巨大口蘑等美味可口的“珍稀食用菌”已成為我國食用菌產業(yè)新的經濟增長點。
以黃年來名字命名的牛肝菌新物種——年來黃肉牛肝菌 曾念開/攝
1995年3月10日,《福建日報》頭版刊登《一個科學家的三“心”——記三明真菌研究所所長黃年來》,講述了黃年來開發(fā)利用真菌、從事食用菌栽培研究的故事。
《福建日報》1995年3月10日第01版
正如黃年來所說:“一個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有愛國心、責任心和良心,有了這三‘心’,他所學的知識才能為大眾服務,為社會造福。”幾十年來,他以一個中國普通科技工作者的良知在實踐著。
“要干事業(yè),必須提倡
艱苦奮斗精神和奉獻精神”
1963年初,黃年來和其他5名年輕人來到剛組建的三明真菌試驗站(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前身),剛組建的三明真菌試驗站,坐落在雜草叢生、亂石崢嶸的荒郊上,6名剛出校門不久的大學畢業(yè)生,一切得從零開始。
延綿不絕的崇山峻嶺,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,那便是黃年來和他的同伴們每年都要去尋尋覓覓的地方。長期的沒有規(guī)律的野外生活,使黃年來落下了胃病,但黃年來沒有停下跋涉的腳步。
后來,研究所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,步入一個新的發(fā)展時期。可是黃年來艱苦奮斗作風依然沒變。
走進黃年來當時的家,你會發(fā)現除了三個書櫥兩張大木床外,再沒有什么像樣的家具。黃年來和老伴的那間房,既是臥室又是書房,床下桌上堆滿了書,幾乎沒有可坐的地方,黃年來只好斜靠在床上看書寫字。人們很難想像,在這間陋室里黃年來寫出了數百萬字的科學專著。
黃年來著作 圖源:菌物資源與可持續(xù)利用
而談起工作和生活條件,黃年來感到很知足。他說:“現在的條件比過去好多了。要干事業(yè),必須提倡艱苦奮斗精神和奉獻精神?!?/p>
一個對科學至誠至忠的殉道者
真菌資源調查、標本采集、資料收集是真菌分類的基礎,而真菌分類又是真菌研究、開發(fā)、成果推廣的一項基礎性工作。這在當時是一項別人不愿意做的工作。而黃年來毅然選擇了這個研究項目,甘為人梯。
為了觀察真菌的生長情況,黃年來常常要上研究所后山的標本園。從山腳到山頂,325級臺階高聳在他面前。他喘著粗氣,扶著腰,走走歇歇,并隨身帶著速效救心丹……
這就是黃年來,一個對科學至誠至忠的殉道者。在黃年來的領導下,三明真菌研究所成為我國真菌學骨干研究所和華東地區(qū)食用菌科研協(xié)作組組長單位。黃年來被國外學者譽為“中國食用菌研究第一人”。他被評為全國、省、市優(yōu)秀科技工作者,榮獲全國“五一”勞動獎章,被評為省勞動模范,并當選為第六、七屆全國人大代表、第八屆省人大代表……
“我不相信中國人的腦瓜子比他們笨”
黃年來為什么偏偏選中了真菌分類研究這樣一門生僻、冷門又少人涉足過的學科,并且歷盡滄桑癡心依舊,矢志不移?
我國古代對真菌的利用曾處于世界領先地位,但由于栽培技術原始落后,產量很低,直到本世紀50年代,香菇、木耳仍是稀珍,而對真菌學的研究幾乎是個空白,遠遠落在了日、美等國之后。
“我不相信中國人的腦瓜子比他們笨,搞不過他們,我就是要跟他們比一比!”
為了掌握國外最新研究成果,黃年來除了在大學學習的俄語外,又自學起日語、英語和拉丁語。與此同時,黃年來加緊了香菇栽培技術的研究試驗,1982年袋栽香菇技術獲得成功,并向各地推廣。1987年我國的香菇產量已超過了日本。
“現在有些人崇洋迷外,我很看不慣,我們中華民族有這么悠久的歷史和許多杰出的人才,不應該自卑?!碑旤S年來在大型的國際學術會議的講壇上宣讀自己的論文時,他昂首挺胸,嗓門高吭,一腔奮發(fā)的意氣充滿在胸間。
黃年來為開發(fā)和利用真菌事業(yè)奮斗終身,對福建食用菌行業(yè)作出了巨大貢獻。
如今,福建食用菌產量產值居全國前列;
全省栽培食用菌50余種,是全國栽培種類最多的省份;
全省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比重近25%,高于全國平均15個百分點;
產業(yè)科技支撐不斷增強,目前已通過省級以上認定的品種有30多個;
全省有各類生產經營主體1329家,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(yè)4家,省級龍頭企業(yè)61家......
“優(yōu)質福菌”已成為福建農業(yè)靚麗的名片。
黃年來留下的研究成果與可貴精神將一代代傳遞下去,為福建乃至中國食用菌行業(yè)繼續(xù)開拓更加嶄新的局面。
黃年來先生
一路走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