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菌物學報》
2015年1月15日 刊出
題目: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旱區(qū)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深入探討了蘋果炭疽葉枯病病原菌
蘋果炭疽病,又稱苦腐病(apple bitter rot),早在1856年由英國M.J. Berkeley報道(Southworth 1891)。目前,該病害在世界各地普遍發(fā)生,是影響蘋果生產的一種主要病害(Sutton 1990;Correll et al. 1993;Martin & Garcia-Figueres 1999;Lee et al. 2006)。我國蘋果產區(qū)普遍發(fā)生蘋果炭疽病,在夏季高溫多雨、潮濕的地區(qū)尤為嚴重。蘋果果實在幼果期可被侵染,近成熟時開始發(fā)病,采收后可繼續(xù)發(fā)展,引起采前腐爛、落果以及貯藏期的果實腐爛等(Sutton 1990)。
典型的蘋果炭疽病菌通常僅危害果實,引起果實表面形成圓形病斑,后期產生呈同心輪紋狀排列的小粒點,病部橫切剖面呈圓錐形,果肉變褐腐爛,具苦味(Sutton 1990)。Berkeley(1856)最早認為蘋果炭疽病由果生盤長孢Gloeosporium fructigenum引起。Berkeley & Curtis(1874)曾報道過另一種病原,變色盤長孢G. versicolor。Schrenk & Spaulding(1903)認為G. versicolor與G. fructigenum是同一種真菌。刺盤孢屬Colletotrichum Corda分類學專家Arx(1957)將果生盤長孢G. fructigenum作為盤長孢狀刺盤孢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異名(有性態(tài)為圍小叢殼Glomerella cingulata)。Sutton(1990)記載尖孢刺盤孢C. acutatum也是蘋果炭疽病的病原。
Leite et al.(1988)發(fā)現(xiàn),在巴西G. cingulata能夠侵染嘎拉和金冠等蘋果品種的葉片,將該病害定名為圍小叢殼葉斑病(Glomerella leaf spot,GLS,在我國被稱為炭疽葉枯病)。炭疽葉枯病能夠造成蘋果樹大量落葉,樹勢變弱,產量下降(Sutton & Sanhueza 1998)。1998年,在美國田納西州、喬治亞州和北卡羅萊納州也發(fā)現(xiàn)該病害(González & Sutton 1999)。González et al.(2006)根據形態(tài)學、遺傳學、分子系統(tǒng)發(fā)育和致病性等差異,認為引起炭疽葉枯病的病原分別屬于C. acutatum和G. cingulata。
炭疽葉枯病近幾年來在我國一些地區(qū)開始發(fā)生。孫共明等(2011)報道黃河故道蘋果產區(qū)大面積出現(xiàn)了炭疽葉枯病。宋清等(2012)通過蘋果炭疽葉枯病的形態(tài)學鑒定,認為病原為“炭疽病菌”,Wang et al.(2012)初步將該病原鑒定為G. cingulata。
炭疽葉枯病在我國蘋果產區(qū)迅速蔓延,威脅蘋果產業(yè)的健康發(fā)展,因此,明確該病害的發(fā)生原因與流行規(guī)律十分迫切。本研究在形態(tài)學特征鑒定基礎上,結合多基因分子系統(tǒng)發(fā)育分析及致病性測定,以期明確炭疽葉枯病病原菌的種類構成和致病性分化,為深入研究該病發(fā)生規(guī)律、防治及抗病育種等工作提供理論依據。
本刊對采自河南和陜西的蘋果炭疽葉枯病的病原菌進行了形態(tài)學、培養(yǎng)特性、致病性及分子系統(tǒng)發(fā)育研究,明確了引起該病害的病原為果生刺盤孢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和隱秘刺盤孢C. aenigma。經致病性測定,證明C. fructicola和C. aenigma對嘎拉、秦冠、金冠、粉紅女士、太平洋玫瑰、金世紀、蜜脆等以金冠為親本的品種葉片致病;在有傷接種時,C. fructicola和C. aenigma對嘎拉、金冠、秦冠、太平洋玫瑰、新紅星、富士等品種果實具有致病性;在無傷接種時,C. fructicola對嘎拉、金冠果實致病,C. aenigma對嘎拉果實致病。研究結果表明,C. fructicola和C. aenigma對不同品種葉片和果實的致病性都存在明顯的分化現(xiàn)象。

圖 果生刺盤孢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(PGYSQ06)特征

圖 隱秘刺盤孢Colletotrichum aenigma(PGYXY15)特征
原文鏈接:http://journals-myco.im.ac.cn/CN/abstract/abstract3090.s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