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 三 公
很早以前,慶元龍巖村有個后生叫吳三公。一次,吳三公去壽寧斜灘擔(dān)鹽,擔(dān)到斜灘嶺時,正好被“五顯神”看見。“五顯神”見這后生兩耳垂肩,很有佛性,便有心點(diǎn)化他。隨即將手杖拋向巖際,化作一株桃樹,將包袱化作一個小女孩牽在身邊,只等吳三公到來。
吳三公挑著鹽擔(dān),一步一步順著石階往上蹬,見一個白發(fā)老大媽領(lǐng)著小孫女在路邊歇涼。那小孫女“嗚嗚”哭個不停。白發(fā)老大媽見吳三公來到面前,便問:“這位兄弟,我孫女口渴,想要吃那巖際上的桃子。你肯幫我摘否?”吳三公見那巖際下是個很深的水潭,那桃樹又凌空長在巖際上,只在樹頂上孤單單地結(jié)了一個桃子,如不小心跌落巖際,連骨頭都沒處找呢。正在左右為難,只聽那小女孩越哭越傷心,三公把心一橫,放下鹽擔(dān),抓著樹桿往上爬,爬呀爬呀,那桃子總差那么三四寸,只聽“咔嚓”一聲,桃樹斷了。三公抱著樹桿從巖際跌落,“轟隆”一聲沉入了潭底。
吳三公覺得一陣迷迷糊糊,睜開眼睛一看,自己正站在一個大巖洞前,只見洞府正堂上有塊大匾,匾上寫著“五顯神”三個大字。匾額下是個神櫥,神櫥里坐著一位金面紅發(fā)的大神,原來,這大神便是剛才路上碰見的那位老大媽呢。
“五顯神”留吳三公在洞里學(xué)了三年法。出得洞來,再也不去擔(dān)鹽了?;氐烬垘r便開始做手藝。說也奇怪,六月天人家做扇,他卻做起火籠來,當(dāng)他把火籠做好,天上果然下起了大雪。村上的人個個都來買火籠;冬天下大雪,別人拼命做火籠,他卻編起了蒲扇,當(dāng)他把蒲扇編好,天上當(dāng)真出了大日頭,村里人熱得難當(dāng),都來買他的蒲扇。大家都說三公成仙了。
有一年,溫州有個商客到龍巖判樹榆。商客要的是杉樹,而吳三公卻砍了一大片栲樹和米榆。結(jié)果,這些樹在山上風(fēng)吹雨打,無人過問。誰知到了冬天,滿山的栲樹米榆都長出了一朵朵小雨傘般的東西,吳三公采了一兜回家,煮熟一嘗,味道很香,便把它取名叫香菇。從此,吳三公天天上山采菇,鮮的吃不完還可以用炭火烘成干呢。后來,吳三公每年上山砍樹做菇。有一次,天上飛來一群白鷴,把香菇吃得一顆不剩,吳三公氣得發(fā)了癲,舉起斧頭在菇樹上亂砍亂捶一通,誰料第二天,那些被斧頭砍過捶過的地方便長出了更多的香菇來。因此,吳三公又得了“砍花法”和“驚菇法”。據(jù)說,這都是“五顯神”在暗地里助他呢。
從此以后,吳三公把做菇法傳給了自己的后代。時間久了,鄰近的龍泉、景寧兩縣百姓也學(xué)會了做菇。到了明朝,國師劉伯溫把香菇作為貢品獻(xiàn)給了皇帝。并向皇帝奏本,封三縣百姓做菇營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