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用菌從培養(yǎng)基的制作、菌種發(fā)菌到菇體的的發(fā)育和生長,食用菌的生產在整個生產過程中極易受到病蟲害的侵襲。因此,食用菌的防治應從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入手,處處檢查,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(fā)生和危害程度,保證菌絲體的正常發(fā)菌、安全出菇。下面小編帶大家了解食用菌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方法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一、生態(tài)調控:
1. 木腐菌與草腐菌宜分場所制種和種植:草腐菌類菇種的制種和栽培都需將培養(yǎng)料發(fā)酵處理。在發(fā)酵過程中,大量的病原菌、蚊蠅和害蟲大量繁殖,而木腐真菌也處于種子生產的萌芽階段,在相同的環(huán)境中,病蟲害也交叉感染,容易造成木腐真菌生產中的污染。例如,跳蚤和蒼蠅很容易侵入平菇的發(fā)菌袋產卵繁殖,同時在生殖腔中重復入侵很難根除。只有通過分離立地,分別生產種子,才能保持木腐真菌繁殖地和栽培地的清潔衛(wèi)生。
2. 換茬、輪作、切斷病蟲害食物來源:對病蟲害嚴重的栽培場,不宜繼續(xù)種植同一品種食用菌,以防病蟲害發(fā)生同一次,難以控制。例如,在春季種植雞腿菇的菇床上生長爪菌,秋季種植不適合爪菌寄生的菇種,切斷其病原體的食物來源,從根本上消除復發(fā)的機會。
3. 選擇抗病蟲害強的品種,培育具有高活性、高純度的菌株:強抗性是菌株的遺傳優(yōu)勢,菌株的活性和純度由供應商的技術和條件決定。在引進優(yōu)良菌種時,栽培者應選擇適宜于出菇季節(jié)溫度下生產的菌種,以消除或減少病蟲害感染的機會,實現(xiàn)安全發(fā)菌和順利出菇。
4. 保持環(huán)境清潔干燥:提高菌種產量的一個重要措施是保持整個菌種生產場地清潔、干燥、無污染的菌袋、無積水、排水通暢、空氣和水源清潔。這樣,空氣中的雜菌數(shù)量就減少了,同時也減少了接種和發(fā)芽期間的感染機會。
5. 同一菇房同一品種同時播種,同時出菇:同一品種菇房同時栽培,同一品種同時播種,既便于管理,又能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(fā)生。在保證正常出菇的條件下,適當降低菇房的濕度,增加通風,有助于控制病原體的生存條件,減少疾病發(fā)生的機會。菇收獲后,及時清除殘留的蘑菇,切根,清除污染的細菌袋,保持清潔菇房可大大降低疾病和昆蟲繁殖的風險。
二、物理控制:
1. 加強基質的滅菌或消毒,確保熟化袋的無菌性:常壓滅菌標準為100C攝氏度8-10小時,高壓滅菌標準為121C℃維持2.5-3小時,可有效殺滅基質中的所有微生物和孢子。使用的細菌袋應堅固,無微孔,密封嚴密。應小心處理袋子,以防破損。這些是減少污染的重要措施。
2. 規(guī)范接種程序,嚴格無菌操作:菌株的生產應按無菌操作規(guī)程進行,分級檢查,嚴格控制,生產出純度高、活力強的菌株。滅菌爐應分別設置在袋口和袋口,中間隔斷。布袋的出口與接種室相連,接種室在潔凈的桌子上冷卻接種。操作人員應穿著良好的工作服,以確保疫苗接種室的高度無菌。
3. 安全發(fā)芽,防止雜菌、害蟲侵入菌袋:菌箱應恒溫,溫度控制在20~26攝氏度。防止溫差過大造成細菌袋內水汽,導致細菌侵入和污染。同時進行遮光栽培,減少蚊蠅成蟲飛向產卵地的危害。
三、化學防治:
1. 重視培養(yǎng)基藥劑的處理:由于大型栽培場長期生產菌種和栽培袋,一般養(yǎng)殖場空氣中細菌濃度較高,污染途徑較多。因此,有必要在培養(yǎng)基中添加微量殺菌劑,以有效抑制競爭性細菌的萌發(fā)和發(fā)育,改善菌袋的產品。
2. 覆蓋材料的預處理:土壤能保持水分和吸收水分,刺激菇體的形成,但土壤也是許多病原體和昆蟲卵、蛹的棲息地。因此,在使用前,必須使用物理和化學藥劑進行消毒和殺蟲處理。草腐真菌應覆蓋土壤材料,促進河泥糠土的利用。在厭氧條件下,污泥中好氧致病菌少,保濕性好。菇覆土后,可在2-3天內保持一定的濕度而不澆水。對于干土和水稻土材料,噴灑5%的石灰并暴露在陽光下幾天。同時,在使用前5-7天再噴上800倍的菇豐和1 000倍的菇凈,建堆后用薄膜蓋上悶5天后,再搬入菇房使用。
3. 覆蓋套袋前應重點消毒:高溫季節(jié)病蟲害活動期應重點進行套袋前預處理和覆蓋前預處理。例如,在菌絲體充滿后,在覆蓋土壤之前,在菌絲體床上噴灑大量的菇凈1000次,可以有效地殺死菌絲體中的幼蟲和真菌。打開袋子后,在口部和袋子周圍噴1000次菇凈,可防止菇蚊、跳蚤和蒼蠅產卵的危害,確保第一潮菇安全出菇。
4. 抓好出菇間歇期病蟲害防治工作:出菇間歇期病蟲害危害時,應在收菇后及時藥劑處理。
5. 做好菇房清潔消毒工作:生產周期結束后,菇房應徹底清潔、擦洗,用甲醛和敵敵畏熏蒸,打開門窗通風除濕。種植場地不能連續(xù)使用。它需要閑置半個多月才能投入下一輪生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