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鄖陽區(qū)“香菇小鎮(zhèn)”是十堰乃至湖北最大精準扶貧單體安置區(qū),集中鄖陽區(qū)18個鄉(xiāng)鎮(zhèn)的4251戶15133名建檔立卡對象,其中500多戶1500余名易遷群眾依靠香菇生產“家門口致富”圓了“搬出窮窩窩、過上好日子”致富夢,令菇農遺憾的是,“受氣候影響,一年只能種一季秋栽菇,半年時間都在閑著。”
如何讓“香菇小鎮(zhèn)”易遷種菇群眾實現“四季能種菇、全年能增收”的目標?2020年,鄖陽區(qū)斥資探索“工廠化制棒、點養(yǎng)菌”多季菇生產模式,投資1億元,對1200多畝香菇基地水電、棚架等配套設施進行改造升級,菇農把工廠化養(yǎng)菌成熟的菌棒入棚上架即可出菇,既降低了人工點養(yǎng)菌感染風險,又減輕了菇農勞動強度,一舉打破傳統(tǒng)香菇生產“靠天吃飯”“全年只能一季秋栽”困局。同年9月,著手在“香菇小鎮(zhèn)”全面推廣,雖然香菇長勢喜人,讓人始料未及的是出菇快、出菇猛、出菇急,加大了疏蕾用工成本。“多季菇只能賣鮮菇,價格不穩(wěn)當,不如秋栽菇牢靠。”“這一茬采了,打死我也不再種香菇了。”“算了,趁早把沒進棚的菌棒退了。” 一些菇農抱怨說。
每個產業(yè)健康發(fā)展都需歷經陣痛、認知、接受的過程。要想多季菇行穩(wěn)致遠,必須提供優(yōu)質服務,讓干部、技術員、菇農擰成一股繩。
“香菇小鎮(zhèn)”管理協調指揮部通過和菇農交流、到香菇大棚“偵察”,很快發(fā)現毛病出在哪兒——缺乏利益聯結機制。
協調區(qū)菇業(yè)公司出臺“承諾棒均8元收入兜底”“最低保護價收購”政策;招商引資在產業(yè)基地建立鮮菇收購公司;引導菇農自愿組合,500多家菇農建立起34個生產合作互助組;在18個鄉(xiāng)鎮(zhèn)派駐干部中開展“崗位在菇棚、一線解難強信心”活動;在35名技術員中開展“棚棚走到、現場釋疑解惑促增收”活動;組織技術骨干、干部巡回到10個生產片區(qū)開展“多季菇生產管理有獎知識競賽”;在干部、技術員、菇農中開展“學技能、增收入、促發(fā)展”創(chuàng)先爭優(yōu)競賽活動,對收入高的菇農、合作生產緊密有序的互助組織、菇農認同優(yōu)質服務的干部和技術員予以物質獎勵。
一連串配套“招數、動作”一出,再讓菇農吃下“定心丸”、增強歸屬感的同時,也調動了菇農生產多季菇的“胃口”。“多季菇就是好,一年四季都來錢。說到底,就是要人勤手不懶,我和老伴種了5000棒,每天吃住在大棚,凈收入超過一萬五千塊。”70多歲的曹純科樂得合不攏嘴。
滿打滿算,不到七個月的時間,“香菇小鎮(zhèn)”菇農對多季菇生產不僅實現了疑惑抵觸到主動認購生產,而且隨著鄖陽區(qū)多季菇生產的大面積鋪開,菇農在經營好自家香菇生產的同時,還組成技術服務隊外出掙錢。
“想不到,咱農民也能吃上‘技術飯’,每天至少收入一百元,有時可以拿到一百六、七十塊。”這幾天,“香菇小鎮(zhèn)”吳立強、劉單啟等60多名菇農,一大早趕到柳陂鎮(zhèn)沙洲社區(qū)香菇示范種植基地,邊忙著疏菇、采菇、注水,邊開心地談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