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寒冷的西伯利亞,生長著一種極其耐寒的真菌,它在零下六十度都能夠生長;這種真菌生長在西伯利亞原始森林,需要一種活著的“宿主”,不斷汲取其養(yǎng)分直至“宿主”枯竭;這種真菌非常稀缺,在原始森林中很難發(fā)現(xiàn),被俄羅斯的當?shù)厝艘暈檎鋵?mdash;—它便是西伯利亞白樺茸。
珍稀真菌 超過215種有效成分
白樺茸學名樺褐孔菌,一種主要寄生于白樺樹的藥用真菌。其形狀呈黑褐色的塊狀,主要分布于俄羅斯西伯利亞、芬蘭、波蘭、日本北海道及中國黑龍江等北半球北緯40°~50°的寒溫帶地區(qū)。由于西伯利亞氣候極寒,西伯利亞出產的白樺茸生長周期達10-15年以上。野生西伯利亞白樺茸的產量極低,平均2萬棵白樺樹五年才能長出一個菌株。
科學家研究了目前最流行的幾種真菌發(fā)現(xiàn),白樺茸中的營養(yǎng)成分最為充沛和豐富,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、多糖體、真菌多肽、樺褐孔菌素、樺褐孔菌醇、多種抗氧化三萜類化合物、有機硒、有機鍺、葉酸衍生物、芳香族的香草酸、丁香酸單寧化合物、黑色素類、低分子多酚類及木質素類化合物等超過215種有效成分。每克白樺茸活性酶含量高達35000單位,是姬松茸的23倍,猴頭菇的25倍,灰樹花的31倍,靈芝的55.6倍。
俄羅斯民間古方 應用歷史悠久
受我國白樺茸產量極少的制約,國內關于白樺茸的科學研究成果極少。但在俄羅斯,白樺茸卻是應用歷史悠久的民間古方。作為古老的民間醫(yī)用藥劑,在很久以前,俄羅斯歐洲部分的西北部居民和西伯利亞居民,就利用白樺茸治療胃腸疾病和癌癥疾病。關于白樺茸的醫(yī)療作用,早見于十六、七世紀,或更早時期,俄羅斯草藥學家編著的各種藥書和民間手冊,都記述的這樣或者那樣的神奇療效。
1862年,在圣彼得堡舉行的俄羅斯醫(yī)生協(xié)會的大會上,與會者討論研究了來自大盧吉市醫(yī)生弗赫特的論文“非手術手段治療唇癌”,論文中記述了利用白樺茸提取的汁液治愈唇癌的事實。經過多年來的大量研究及應用案例,1955年,莫斯科醫(yī)學院宣布白樺茸為抗癌物質。同年,蘇聯(lián)衛(wèi)生部藥理委員會正式批準白樺茸用于醫(yī)學科學。
全球步入老齡化 白樺茸重獲關注
上世紀六、七十年代,掀起了一輪席卷全球的白樺茸研究熱潮,俄羅斯、美國、日本等發(fā)達國家積累了大量研究成果。然而,由于白樺茸菌株無法人工培育,主要產自俄羅斯西伯利亞原始白樺林,加之前蘇聯(lián)以及后來的俄羅斯聯(lián)邦對這一珍稀資源的出口限制,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后白樺茸市場熱潮有所降溫。
而步入二十一世紀之后,許多發(fā)達國家以及部分發(fā)展中國家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,老年人口比例持續(xù)增長,腫瘤、糖尿病、心腦血管等慢性病日益高發(fā)。近年來,白樺茸重新受到國際醫(yī)學界的重視和關注。目前,歐美及日本、韓國等國家批準白樺茸提取物藥品上市銷售。歐美國家更將白樺茸作為“超級食物”應用于保健食品及功能性營養(yǎng)品。現(xiàn)代醫(yī)學研究表明,白樺茸起主要作用的是多糖體、超氧化物歧化酶、三萜類成分等,主要具有抗腫瘤、降血糖、清脂降壓等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