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,潛山縣龍?zhí)舵?zhèn)的部分農民迎來了一個“大豐收”,賺了個盆滿缽滿,他們的致富可不是依賴傳統(tǒng)農業(yè),而是憑借一種新型科技農業(yè)———培育食用菌。也許您會說,小小蘑菇能值什么錢?但蘑菇雖小,卻成了農民的“金元寶”。

劉小明在采摘食用菌
落后山坳引進新型農業(yè)
潛山縣龍?zhí)舵?zhèn)背倚天柱山,轄區(qū)內山林環(huán)繞、山地眾多、植被繁茂。由于地處山區(qū),該鎮(zhèn)過去曾經一度是潛山縣的重點貧困地區(qū)。自然條件有限,交通不方便,當?shù)剞r民的生存一直以來都僅能依賴一些生產效益低、“看天收”的毛竹等傳統(tǒng)農業(yè)手段。這種“落后”局面直到2012年才開始發(fā)生了轉變。
2012年,潛山縣扶貧辦將食用菌養(yǎng)殖技術帶到這片山坳坳里,劉小明等人成了首批“吃螃蟹”的村民。當?shù)胤鲐氜k從黑龍江等食用菌種植技術較為成熟的地區(qū)引進了香菇科技品種和新型培育技術,并請來專家為劉小明等一對一授課。在政府的引導下,一座食用菌培育基地很快在龍?zhí)舵?zhèn)的山溝里拔地而起了。
小蘑菇能產生大收益
劉小明的食用菌培育基地占地一百畝,位于龍?zhí)舵?zhèn)皖水上游。2月7日,記者來到該基地采訪,只見三面環(huán)山一面鄰水的山坳空地里,四座白色的大棚格外顯眼。天氣雖處在寒冬臘月,但十幾名工人卻在此干得熱火朝天。走進大棚,氣溫頓時升高了不少。六大排培育架供著一萬根小棒子,小棒子并不起眼,僅有55厘米的長度、15厘米的直徑,但是這小小的“方寸之間”卻能源源不斷地流出“金元寶”。因為小棒子里“孕育”著的是一胚胚圓圓的小蘑菇。
一個個圓圓的小蘑菇就像一個個“金元寶”。提起這些“金元寶”,劉小明的話匣子一下打開了,喜滋滋地向記者介紹:“香菇的生長期雖然不長,僅有6個月,但在這個短短的半年時間內,我們能采7、8次,每棒香菇能采1.5至1.8斤,按市場價8元一斤計算,每棒大概能賺12元,而這些香菇每棒的成本僅有2元。”劉小明的食用菌養(yǎng)殖基地每年能產60多萬斤香菇,年產值達400多萬元。
農民變股東集體分利潤
此外,還值得一提的是這類養(yǎng)殖基地并不是采用傳統(tǒng)的由一個業(yè)主開辦,然后雇傭其他村民打工的經營方式,而是采取集體入股、集體負責、村民即股東的運作模式,所以每年基地的利潤都由所有參與種植食用菌的村民共同平分,這樣算下來,劉小明的基地有18名“股東”,每位“股東”憑借種植食用菌,一年少說也能獲得16萬的純收入。
目前,這類參與食用菌種植的“股東型村民”在整個潛山縣共有1000多名,生產規(guī)模已達1500萬棒。同時還相繼建成了龍?zhí)舵?zhèn)龍灣村“仙人地”、黃柏鎮(zhèn)袁桂村“一品鮮”等2個百畝食用菌園區(qū)。兩個園區(qū)加起來年總產值可達13500多萬元,其中新增產值可達8500多萬元。這樣估算下來,1000多名菇農純收入合計可達4500多萬元。“接下來,我們還將培育出更多的食用菌養(yǎng)殖基地,引導更多的農民參與進科技養(yǎng)殖食用菌的隊伍中來,帶動更多的農民實現(xiàn)增收致富。”潛山縣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到。